杭州园 |
杭州园的主题是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花港观鱼是十景中唯一含有“赏鱼”意趣的景观。我们造园的理念是“源于自然又蕴含诗意”,西湖不但有自然山水之美,更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牌坊】
大家请看这个牌坊,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书法家黄文忠先生题写的“西湖天下景”。这是苏东坡诗句里的句子“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西湖的美景任由天下人欣赏,不论游客是愚鲁或者是贤达,总归各有不同的感受,但是谁也无法自诩完全了解西湖呀。杭州西湖在2011年6月以“文化景观”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正是国际社会对杭州西湖独特价值的充分肯定。自南宋形成,到清代确立的“西湖十景”正是西湖文化景观的核心内容。咱们今天在这儿观赏“花港观鱼”,可以感受一下西湖的江南韵味儿.
瞧这幅对联,尽显西湖之奇美,上联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下联是“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之审美意趣不独在四围山色,更在四季更替之间,阴晴雨雪,晨昏暮霭,各有不同的景色,反映在游人的心灵,就引发出不同的反手和情怀。在公元1633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游江南,曾在花港的鱼池边观看游鱼嬉戏,雅兴大发,御笔书写了“花港观鱼”四字景名,那御碑亭里陈列的就是皇帝的墨宝。而这口方池始建于宋代,穿越了元、明、清、民国,不论帝王将相,亦或是普通百姓,观鱼、赏鱼都在这里,可以说是花港观鱼最悠久的历史见证物。咱们杭州园的方池除了表现花港观鱼的历史渊源之外,也有自己的特色。大家仔细看这水里的风景水底有一幅婉约的“山水国画”。在这样的水底国画上观赏金鱼,可是连康熙皇帝都没有看到过的奇景,他们当年看到的最动人的景色是游鱼啜咬水面上的花瓣,这是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来花港观鱼后有诗记载的“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非常有画面感(从右侧往牡丹亭走)
【牡丹亭】
咱们现在去看那边的牡丹亭,先看“梅影坡”。看这儿,用双色卵石拼铺而成的是一截梅椿的图案,这株是梅树,现代大儒马一浮题名“梅影坡”,取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再看这座重檐、八角、攒尖顶亭子,这是占据咱们园区最高点的建筑——牡丹亭。这块匾是著名的文学家茅盾题写的,(边说边往上走,近亭)大家请看这亭子的地面,吊顶、挂落均有牡丹雕刻,真是亭如其名。站在这往下望,盘坡的小路低低隐藏在花木丛中,不露痕迹,这四周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地分布着鸡爪槭、梅花、紫薇、金银木、桃树、桂花、罗汉松、茶花、胡颓子、杜鹃、红枫、樱花、铺地柏、桂花和大叶柳等各色花木、层次丰富,四季常青,花香常在,而花中之王,当然是牡丹。相传杭州从前是没有牡丹的,最初是由唐代的白居易在长庆年间开始在杭州种植牡丹,到了宋代,种牡丹的人家就多啦。
我给大家说说这花港观鱼的历史渊源吧。在西湖的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名“花港”,请大家往左边看,这条小溪就是花家溪。在宋代。在宋代,内侍卢允升独具慧眼,在那一带建起庄园,史称“卢园”,那就是花港观鱼公园的前身。宋代灭亡,卢园也随着荒芜,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一景又被恢复,解放初,百废待兴,衰败的花港观鱼公园亟待新生。中国风景园林界的泰斗人物——孙筱祥先生在五十年代初“神化丹青即画图”,助花港观鱼涅槃重生。(孙老的造园讲究“胸有丘壑、意在笔先”、“咫尺千里、起伏开合”,他“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长处,从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景福阁、谐趣园、避暑山庄、圆明园中继承并吸取其精华,再进行重新构思、创新。其中的牡丹园更是吸收借鉴了日本用大块山石造园的艺术、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岩石园与高山植物园、德国的自然生态园的优秀精华,“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融汇古今、合璧中西,师法自然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正是传承这种理念的华彩篇章。)
【太湖石】
这块太湖石名叫鱼跃花涧,右边就是花家溪涧,与御书楼、牡丹亭成掎角之势。这石头玲珑镂透,站远一点看就像双鱼跃波而起即将落入溪涧建起落花流水,给人无限遐想,太湖石审美的这几条标准漏、透、瘦、秀、皱全在了。
【九曲桥】
咱们现在踏上婉约灵秀的九曲桥,九曲桥在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曲苑风荷、郭庄都能见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具有特别的尊贵含义,九五至尊,“九”是只有天子才能独享的最高规格,只有在皇家园林才能建造“九曲桥”。九曲桥在园林造景中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它让游人在行进中有“步移景异”的感受,人在桥上看风景,桥与人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在九曲桥上赏鱼可真是极好的了。这些红色的大鱼叫“锦鲤”,是我国著名的观赏鱼类,花港观鱼的主角之一,还有一位主角是金鱼,稍后在那边的御书楼我会为大家详细介绍。观鱼赏鱼历来是民间的传统休闲活动,宋代的赵构皇帝就有专门的鱼池蓄养金鱼,南宋文人也都效而仿之,通过观鱼,写诗,来表达中国传统文人闲逸、疏放的特性。(而近代著名学者谢觉哉同志游花港观鱼后,写的诗是“鱼国群鳞有余,观鱼才觉我非鱼。虞诈两忘欣共处,鱼犹如此况人乎。”谢老观鱼,不由得由“鱼”想到人,羡慕鱼儿的自由自在,欢欣同处,想到人与人却不免有尔虞我诈,真是愿化作这池里的一尾小鱼。这样的感慨在更在时候就有人感叹过了,那就是庄子,庄子那句著名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充满了令人寻味的哲理。)
【御碑亭】
咱们又来到了康熙御碑的身后,大家看,这“花港观鱼”的“鱼”字,是不是写的没按常规?繁体书写中,三点为水、四点为火。“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而鱼遇水则生,遇火必死。康熙皇帝一生笃信佛教,向来有“佛爷”“善人”的雅称,他不忍见鱼欲火而死,便在书写时,将“鱼”字底部的地点改成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
【御书楼】
这里是杭州园的主体建筑及文化展示中心御书楼。御书楼中以清中早期的陈设营造淡雅的江南韵味、温润的文人气息,突显杭州西湖与皇家青绿山水式的北方园林的差异。我们进去看一下。这是特殊的巨制鱼缸,鱼缸里养了多种金鱼,这是呼应我们杭州园“花港观鱼”的主题。花港观鱼是全世界唯一以鱼类观赏位列世界遗产的景点。今时今日,全世界的金鱼都是从古老的中国衍生出去的,而杭州有事本土金鱼的发祥地。文献记载,早在北宋年间,苏东坡就曾在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下观赏稀罕的“金鲫鱼”,这金鲫鱼即是金鱼的祖先。到了南宋杭州赏玩金鱼的习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期,民间甚至出现了专门以此为生的职业,称“鱼活儿”,从皇宫大内到寻常百姓家,都以养鱼、赏鱼为乐,最大的玩家就是当时的皇帝赵构。(说到皇帝与杭州、与西湖真有理不清的渊源。最有名的还属清代的乾隆。杭州西湖素为乾隆皇帝所向往,在他第一次南巡前一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命画家董邦达绘制<西湖图>长卷,并题诗以志其事,诗中已经透露出想要在附近,也就是京城,建造一处模仿杭州西湖景观的园子。后来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和西湖相同都是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呈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就是仿照杭州西湖而建的。关于这一点,乾隆在万寿山即事一诗可为证:“背山面水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