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园博会探秘荆门园

走进园博会探秘荆门园

走进园博会 探秘荆门园

更新日期: 2014年3月17日 上午9:52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迎来游客高峰。位于现代都市展园区内的荆门园中国农谷引来了不少游人驻足。开馆当日,这个1800平方米的院子同时挤入了数百游人。

  园子大门是干栏式大牌坊,带着远古的部落气息。大门横批是“中国农谷”四个大字,两侧是一副藏头对联“荆山楚水贯五千年农脉,门仟户陌达三万里古源”。


中国农谷    (北京园博会官网配图   摄/王宏凯)

  站在大门台阶上放眼望去,一座具有浓厚农耕文化氛围的园林景致尽收眼底。这里融合了荆门“一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特点和50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通过“一山、一水、一田、一陶、一谷、一间房”诠释。荆门市园林局副局长陈定婷介绍,在荆门园策划阶段,荆门市委就提出,要把抽象的中国农谷概念变成可见、可闻、可感触的地道农家院子。

  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前庭正中的泥黄色陶双腹鼎,三足鼎立,圆底宽口。这个造型独特的大鼎是以屈家岭出土文物灰陶双腹鼎为原型的雕塑。

  从前庭往里走,一条弯曲的小溪将院子划分成前后两部分。它象征江汉平原的母亲河汉江。曲线型的水系发于后山,贯穿全园。流水淙淙,鳞光翻动,小溪就像园子的眼睛,灵动而有神。


地道农家院子   (北京园博会官网配图   摄/王宏凯)

  一座屈家岭民居建筑座落于眼前——干栏式建筑,中庭为架空层,典雅的吊顶上书写“天下农脉、华夏谷源”、“中国农谷、美丽荆门”。中庭的中部展示着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复原场景。往外看,一棵被誉为“活化石”和“盆景之干”的对节白蜡傲然而立,庭院景色尽入眼中。

  走过屈家岭民居建筑右侧的小径,是一片开阔的平地,三间泥黄色的谷仓错落分布。随手拿起谷仓外的一个耙子,手柄已磨出光了,齿间有红线修补的痕迹。工作人员说,这些旧农具是他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从荆门民间收集来的,“新的东西没有这种味道,不能与园林的布景结合起来”。(转载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4-03-17 0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