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文化旅游区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

更新日期: 2014年3月25日 下午1:42

卢沟桥文化旅游区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距市中心15公里处,是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宛平城,还有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一、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二十公里的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完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初名为“广利”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桑干下流为卢沟,以其浊故乎浑河,以其黑故乎卢沟”。燕人以黑为卢,此桥因跨卢沟河故名“卢沟桥”。

卢沟桥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一座十一孔联拱石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雕刻精美的石狮大小共有501个。

桥东西均有汉白玉石碑,东面有清乾隆御笔的“卢沟晓月”碑,“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外游人。西面有康熙视察永定河碑。另一座是乾隆重萁卢沟桥碑,碑下面如龟状的怪兽相传是龙生九子之一,名为赑屃(bixi)。

早在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写了一本轰动整个欧洲的游记叫《马可•波罗行记》。书中是这样描写卢沟桥的:“河上有一美丽的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极之者……建置甚佳……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自此,桥随书流传到西欧各国。欧洲人习惯称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

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卢沟桥是一座历史的桥,一座艺术的桥,更是一座英雄的桥。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就是以发生在这里的“七七事变”为开端的。

二、宛平城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南15余公里处卢沟桥东侧,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1961年,与卢沟桥一并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宛平城始建于公元1638年,竣工于公元1640年,由明代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原名为“拱北城”, 清代改为“拱极城”。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进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1928年12月,宛平县衙迁入城内,改称宛平城。民间又称宛平城为“蝎子城”,因为这座城为长方形,正好像蝎子的肚子;城东门外左边和右边有两口井,像蝎子的眼睛;城西门外斜着的卢沟桥,就像蝎子的尾巴。宛平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8公顷。1937年7月,日本在卢沟桥、宛平城发动“七•七事变”,宛平城成为历史的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建国后,宛平城历经多次修葺。2003年起,宛平城内复建了包括宛平县衙、卢沟驿、兴隆寺及拱极营等建筑,同时增加了戏楼等景观,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已复建完工的宛平大街形成一条古色古香的明清文化步行街。2005年7月4日,位于宛平城内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的交汇处,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宛平广场落成,象征国家富强、人民无畏的“醒狮”铜雕屹立于广场中央,广场建成后作为城内进行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休闲的枢纽中心场地。

(一)兴隆寺

兴隆寺始建于明代。原寺正殿三间,配殿六间,寺中供器、钟、磬等物,在寺倒塌后,被变卖一空。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兴隆寺于康熙六年重修,有开建十方院碑,吏科给事中赵之苻撰。磬一,明成化六年铸,钟一,上勒万历丁未敕赐护国广慈寺字。” 兴隆寺原物大多已遗失,木制物品被烧毁,大钟被侵华日军掠走。1958年兴隆寺被拆毁,现仅存大殿遗址(上有建筑物)和东配房三间。

(二)宛平县衙

宛平县衙原设在顺天府积庆坊,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移到卢沟桥拱极城内,改称拱极城为宛平城,将卢沟桥城内河路厅、城外龙王庙各房屋作为县政府机关临时办公用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新县衙,共计房舍六十余间。“七•七事变”后宛平县衙迁至长辛店老爷庙。由于当年日本侵略军的炮击,宛平县衙大部分房屋被炸毁,仅存正房三间。1952年7月宛平县辖区划归北京市,宛平县撤销。1984年丰台区政府公布宛平县衙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中央决定在宛平县城内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将宛平县衙旧房拆除。2004年复建宛平县衙。

(三)卢沟驿

驿站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据明代的《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凡一十二铺,每铺设铺司一名”,属徭役。明代中后期的宛平县驿站“有屋数楹”。民国时期设邮寄代办所,有信柜多处,现时普通及快邮包裹等均可邮寄。为再现古城的历史风貌,2005年复建宛平驿站。

(四)拱极营

明王朝为保卫帝京,防御李自成进京,1638年在卢沟桥东修建了一座两开门卫城――宛平城,设兵防守这一进出京城的“畿辅咽喉”之地。清朝时,宛平城兵营称拱极营,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卢沟祭炮活动;在宛平城内设西路捕盗同知和巡检司,并有游击营驻防。明清时期宛平城内均有驻兵,但驻兵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清代后期,宛平城逐步打破了单一的军营格局,相继兴建酒肆、茶楼、祭祀庙宇。为再现古城风貌,2005年对宛平城内的拱极营进行了部分的复建。

(五)宛平广场

宛平广场2005年3月,为给抗战馆举办大型展览创造良好条件,决定在抗战馆南侧建占地8000平方米的馆前广场。

(六)“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城墙上现在还有“七•七事变”日军攻打宛平城时留下的弹坑。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位于宛平城与京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北倚宛平城墙,西临卢沟古桥,南望京石高速。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占地20公顷,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石鼓园、绿林、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组成。中心广场占地2500平方米,设计为下沉式,营造出一种沉静、肃穆,向长眠于地下的抗战英灵表示敬意的氛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铜雕塑组成,象征着正义必胜,一切侵略者必将失败。武器残骸有日本侵略者的坦克、火炮、机枪等。1999年7月7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雕塑群区占地22500平方米,摆放着38尊直径2米、高4.3米的柱形铜铸雕塑。群雕以《国歌》为主线,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摆放,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个部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百名将军石鼓园”坐落在雕塑园内,堪称是园中园。此园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警示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时两年筹建而成。是一处集我国传统金石文化、书法艺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艺术文化园。石鼓直径为80、90或100厘米不等,大小不一,重数百斤。每鼓中间镂空,用鼓棰敲击即可发出沉厚鼓声,置身其间,恍若回归历史。每只石鼓侧面都环刻日寇侵华日记一篇,并邀请全国书法名家以楷、隶、篆、行、草书写刊刻成文,并配有3-8种中外文字翻译,包括:英、法、日等31国文字,记录着当年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掠抢的滔天罪行,以永示后人。正所谓“一石记耻不记仇,百鼓敲出警世钟”。园中还有绿林85600平方米,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置身其中,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抗战雕塑园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举行各种教育、纪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传统活动有卢沟文化节、“醒狮”越野跑比赛等等。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城南街77号

电话:83894614

交通:

乘车:五棵松乘693、624、952、983;玉泉路乘452;六里桥北里乘661、662、301、937(支3);六里桥桥东乘309、339、715;丰台乘458、459、77、971、971支、310抗战雕塑园站下车即到。

自驾:三环路六里桥、四环路岳各庄桥上京石高速公路行至卢沟桥、宛平城出口延辅路,直行至第一个红绿灯右转弯路西即到。



发布时间: 2014-03-25 13:42:00